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陈云革命战争时期的经济思想及意义

(2019年03月05日)

 

赵士刚  

     

   

  

目前,学术界对开国以后陈云经济思想的研究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而对他在革命战争时期经济思想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对此作些考察,以填补这方面的研究空白。 

  

一、中央苏区时期:坚持工人经济斗争的正确方针,在劳动政策和私营工商业政策上反对倾错误 

  

对陈云的经济思想的历史考察可以追溯到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时期。陈云1933年1月到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以前,在白色恐怖的上海领导工人运动。1933年1月下旬抵达中央苏区后,陈云担任中央局成员、常委兼全总党团书记、副委员长,领导苏区和全国的工人运动。这一时期,陈云虽然没有专门主持经济工作,但他从领导工人运动这个侧面接触到经济问题。 

  

苏区工人运动重点之一是开展经济斗争,其核心问题是制定正确的劳动政策和私营工商业政策。在这个问题上,苏区存在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主张①[①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保护中小商人和民族工商业的政策。1928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攻克遂川县城后,提出了保护中小商业、团结中小商人的政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页。)1929年,红四军解放闽西商业重镇汀州后,又以红四军军党部的名义发布了《告商人及知识分子》的文告,宣布共产党的城市政策是:取消苛捐杂税,保护商人贸易。在革命时候对工商人员酌量筹款供给军需,但不准派到小商人身上。……普通商人及小资产阶级的财物,一概不没收。”“商人只要赞助革命,共产党就不没收他们的财产,并保护他们的营业自由。(同上书,第197页。)]同的经济政策之间的斗争。1930年5月全国苏维埃代表会议和1931年12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分别通过了两个《劳动法》,片面强调维护工人利益,脱离当时根据地私营工商业的实际状况,提出过高的劳动条件、过高的工资待遇等等。这种的错误政策导致私营商业迅速衰落,加重了苏区经济和群众生活的困难。对此,毛泽东曾提出过批评意见,但却未被采纳。①[①余伯流:《中央苏区经济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0页。]的错误严重损害了苏区工商业的发展。 

  

陈云通过对苏区工人运动的调查研究,对倾经济政策的表现和危害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系统的批评意见。他在《苏区工人的经济斗争》一文中指出,在许多城市的商店和作坊中机械执行的劳动法,不问企业的工作状况和经济能力,强迫介绍失业工人就业,机械地实行8小时和青工6小时的工作制,使企业不能负担而迅速倒闭;在年关斗争中,到处举行总同盟罢工,非但不能提高工人阶级的积极性,相反地,妨碍了商品流通,妨碍了红军的作战行动,对于工人阶级的最高利益——巩固苏维埃政权——没有任何利益。鉴于的错误与上层机关脱离实际有关,陈云于1933年6月到福建汀州视察工会工作时,专门以京果业为典型制定了一份符合实际情况和工人需要、并适当照顾资方权益的有弹性的劳动合同,以资示范。他在《怎样订立劳动合同》一文中指出:订立合同的办法应当是:(一)首先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形,考察已订合同实行与否,了解工人的要求;(二)以党的支部为中心去动员群众,加强支部对工人签订合同的领导,并通过群众工作巩固党的组织;(三)订立实际的适合于企业目前情形的有弹性的合同。②[②《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3-19页。]陈云对倾经济政策的批评,是在倾错误笼罩着中央苏区的极不正常的情况下提出的,③[③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页。]对纠正劳动政策和私营工商业政策上倾错误,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陈云提出这些批评和意见前后,刘少奇、毛泽东都写了文章,批评的错误;甚至对倾错误负有一定责任的领导人张闻天,在论述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时,也从实际出发,对《劳动法》提出了批评意见。①[①张静如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史》,青岛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60-161页。]在陈云、刘少奇的批评和建议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临时中央人民委员会决定修改《劳动法》。②[②《刘少奇传》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页。]陈云、刘少奇、张闻天和项英参与了修改工作,起了重要作用。1933年10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重新颁布了经过修改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宣布1931年12月初颁布施行的劳动法作废。对比新劳动法和原劳动法的条文,可以清楚地看出:新劳动法修改和删除了原劳动法中某些过高的经济要求,同时保留了合理的经济要求,但可以在执行中具有较多的变通性和灵活性,以切合根据地农村的实际和企业的状况。毛泽东称赞新的《劳动法》说:此次修改的劳动法,对于城市与农村,对于大企业与小企业,都能使之应用适当。③[③毛泽东:《全国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934年1月。] 

  

二、延安时期:在被封锁的条件下,统筹运用贸易、金融、财政政策,实现外贸出超,金融稳定,财政结余,为大反攻积蓄力量 

  

陈云专门主持经济工作是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地处于中国西北部,虽然在抗日战争时期因为国共第二次合作而保持了相对和平的状态,但受到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的包围封锁,国民党又不断制造磨擦,掀起反共逆流,使边区的经济工作陷入极度困难的境地。一个时期曾经陷入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在根据地较好地改善人民生活,动员人民的力量支持长期抗战,毛泽东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政策,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尽可能在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经济建设。毛泽东还在1942年底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上作了题为《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长篇报告,系统阐述了包括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合作社、盐业、自给工业、军队和学校生产事业等一系列经济政策,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①[①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解放社1942年12月出版。]1944年春陈云受毛泽东委托主持边区财经工作时,边区经过大生产运动已经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但供给依然十分紧张。陈云不负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委托,为贯彻党的财经工作方针竭力工作,并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思想。 

  

第一,贸易上,对外管理,突破敌人封锁,实现外贸出超;对内自由,活跃边区市场。皖南事变以后,国民党对边区采取了军事上和经济上封锁政策,禁止商人向边区贩运军民所需要的物资。当时边区150万人的穿衣用布、用棉,一半以上需要从国民党统治区进口,日用工业品也主要靠进口,而边区能出口的只有盐和少量土产品,对境外贸易处于入超状态。陈云主持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工作后,坚决实行对重要的出口物资统销和对主要的进出口口岸统一管理的政策。他抓了两件事,一是对盐的生产、运输、销售统一管理,展开囤盐提价等多种方式的出口贸易斗争,在短时间内提高出口价格,扩大了出口数量,实现了出口旺销;②[②《陈云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82页。]二是对棉花的进口采用灵活的价格政策统一收购。1944年9、10月间,陕西关中平原新棉花上市时,国民党统治区的棉花价是每斤1100元。为了不失时机地买到足够的棉花,陈云指示把边区的棉花价格提高为每斤2800元,高出国民党区域1700元,即高出1.5倍多。这样一来,不仅境外棉商,就是被派来包围边区的国民党军队,为了赚钱,也积极往边区运卖棉花,从而一举打破了国民党军事和经济封锁造成的进口困难,迅速完成收棉任务。这一出一进,扭转了入超的局面,实现了外贸的主动。与对外贸易的统一管理不同,陈云从边区的实际出发,坚持内部贸易自由的政策。对此,陈云指出:边区的内部贸易是完全自由的③[③《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他还详尽地指出:对内自由就是在不违反政府的法令的前提下,不问边区内地商人或老百姓,也不问来自边区外边的商人或老百姓,都有在边区内部做买卖的自由。政府不但不用公家的力量垄断市场,还要帮助公私商业及消费合作社发展,特别是奖励和保护私人商业的发展,使他们有货卖,有钱赚。①[①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4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页。] 

  

第二,金融上,客观地估计法币的地位,灵活地开展边币(陕甘宁边区发行的货币)与法币(国民党政府法定的货币)的斗争,妥善解决货币发行问题,维持金融物价的平衡和稳定。1941年皖南事变后,为了克服国民党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造成的困难,陕甘宁边区发行了自己独立的货币——边币;并以边币为本位币,禁止国民党的法币在边区境内流通。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流通区域广,客观上存在着法币是长腿、边币是短腿的现象。正确处理好边币和法币的关系,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毛泽东曾批评一些讲经济学的人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②[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8页。]陈云把问题弄得十分透彻,他提出了几条措施。(一)在货币斗争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金融要稳定在边币与法币的比价上,就是采取用维持两种货币比价相等的办法,稳定边币对货物的实际购买力,而不是用提高边币币值的办法机械地稳定物价。③[③赵士刚:《陈云经济思想体系的起源》,《党的文献》1997年第3期,第32页。](二)利用法币贬值的时机,提高出口货物价格,并出口黄金,买进法币,少进货物;然后又利用法币币值提高的时机,抛出法币、买进物资和黄金,从中赚取大量的差价,充实银行准备金。(三)妥善解决货币发行问题,建立和健全金融制度。陈云从理论上提出了货币发行不要冲破饱和点的原则,还从实践上提出了衡量饱和点的具体指标,指出这就是货币发行要有足够的准备金,并且要同待流通的实物相平衡。陈云还抓了建立和健全银行信用制度、放款制度的问题,他要求尊重银行的企业性质,④[④《陈云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85页。]而不要把银行看作财政的附属物。 

  

第三,财政上,坚持以生产为本,生产和收入第一、分配和支出第二,在实现财政平衡的基础上留足后备,为大反攻积蓄力量。陈云主持边区财经工作后,针对边区靠发票子来弥补赤字的状态,提出了以生产为本和生产第一、分配第二的财政方针。以生产为本,就是把贸易、金融建立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从边区经济的独立性着眼,从进出口平衡着眼,生产能够顶用的东西。这其中首先是棉花,有了棉花,老百姓就可以织布,这就减少了进口,这是一个大头。其次,有几样工业品如纸烟、洋火、手巾、袜子等等,也可以在减少进口上起作用。分配和支出第二,并不是说不要搞好分配和支出,而是要在分配和支出上,既解决问题,满足需要,同时又避免浪费。钱要用在刀口上,不要用在刀背上。①[①《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页。]他还要求留足后备,就是在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的基础上,从结余中再留出以后年度财政开支所需的费用。陈云在1944年12月初西北局高干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经济上准备三年的目标,即准备到1947年。②[②陈云:《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问题(摘要)》,《党的文献》1997年第3期,第30页。] 

  

第四,动员党员积极参加经济和技术工作,精通业务,提高责任心,加强财经队伍建设。由于长期处在革命战争的环境中,党员干部把注意力集中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上,对经济和技术工作比较轻视。陈云早在担任中央组织部长期间,就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重视经济工作,曾于1941年5月1日为中央起草了《关于党员参加经济和技术工作的决定》。③[③《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6页-227页。]陈云主持陕甘宁边区经济工作以后,更加直接地领导了对经济干部的培养。他在1944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的会计人员训练班开学典礼大会上讲话指出:现在革命已经进入这样一个阶段,边区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人民生产,促进抗战胜利,如果同志们能为人民服务,解决他们的吃饭穿衣问题,就能成为群众的领导者,就是一个十足的革命家。④[④《陈云年谱》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87页。]陈云还特别强调,从事财经工作的同志要反对大少爷态度,提高责任心,要有掌柜态度。⑤[⑤《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0页。] 

  

在中共中央领导和陈云的具体主持下,1944年和1945年,边区财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出色地贯彻落实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1944年底,边区农民和部队、机关、学校增产了粮食和棉花,边区还生产了许多日用品,如纸烟、毛巾、袜子、火柴、生铁、肥皂、纸张、食盐、瓷器、化学产品。这使边区的经济地位起了决定性的变化,经济活跃了、民生改善了,抗战的力量大大增强了。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大反攻的到来,边区大批干部、部队开赴前线,财政支出急剧增加,由于延安大小家当都已建立起来,边区大公即财政储蓄足用一年,小公即各单位也皆有储蓄,所以不但解决了干部出发开辟新解放区的路费、服装、马匹等装备和费用,而且给边区留足了够一年的家底,①[①星光、张杨主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稿》,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89页。] 

  

三、东北时期:结合东北农村特点深入开展土地改革,适时提出把财经工作提到重要位置上来的主张,创造接管大城市的沈阳经验,把日伪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改造为人民民主的国有企业,发展东北经济,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陈云在解放战争中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他领导了北满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继又赴南满,领导了坚持南满的斗争。以后,他回到哈尔滨,兼任东北财经办事处主任,主持东北解放区的经济工作。这一时期,陈云是在南征北战中领导东北解放区的经济工作的,他的经济思想主要有下述四个方面: 

  

第一,结合东北农村特点深入开展土地改革。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战略方针,经历了一个由独占全东北到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在广大的农村建立和发展根据地的转变。陈云在这一战略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他于1945年11月29日和30日主持起草的致东北局并中共中央《对满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电报,提出有计划地主动地和迅速地分散到北满、东满、西满,包括广大乡村、中小城市及铁路支线的战略地区,建立根据地的方针。陈云的这一意见与中共中央的意见是一致的,因而立即得到中央的赞同。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呢?陈云指出:发动农民是建立东北根据地的关键①[①《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0、314页。]而发动农民的主要方法就是土地改革。陈云关于土地改革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强调土地改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关键。土地改革是最大的经济民主,只要抓好了这一条,就可以发动和团结广大农民、建立和巩固民主政权,就可以使解放战争有充足的兵源,并为克服当时严重的经济困难打下基础。2.在土地改革的具体政策的起步上,从东北农村原有的土地关系既是封建主义的又是殖民主义的特点出发,首先在继续执行抗日战争以来中央制定的减租减息政策的同时,分配日伪统治者掠夺的开拓地”“满拓地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并注意在斗争中满足比关内农村占更大比重的零散打工群众的要求。3.从东北地区多数地主拥有武装的特点出发,提出经济——武装——再经济的指导原则,紧密地把土地改革同建立农民武装结合起来,形成一切权力归拥有武装农会的局面。4.根据整个形势的发展,使土地改革运动逐步深入。中共中央于1946年5月4日发布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又称五四指示),决定将抗日战争以来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实现耕者有其田。为全面贯彻中央的五四指示,陈云受中共中央东北局委托起草了《关于形势与任务的决议》(该《决议》于7月7日在东北局扩大会议上通过,又称七七决议),号召动员一切力量到农村去迅速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在这个阶段,他强调要注意发动群众自己解放自己,防止恩赐观点,防止包办代替而造成的夹生饭1947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陈云积极贯彻《大纲》,领导了南满的土地改革。在这个阶段,他强调在广泛发动群众之后,一定要注意防止侵犯中农和民族工商业的偏向,纠正土地改革中出现的的错误。陈云的这些思想丰富了毛泽东土地改革思想的内容。 

  

第二,根据战争形势发展,提出把财经工作提到重要位置上来的主张,创造完整地接管新解放大城市的沈阳经验1948年1月,陈云奉命从南满回到哈尔滨。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统一东北财政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为此,5月31日,东北局常委会议决定成立东北财经委员会,并由陈云负责财经委员会的工作。8月,陈云从东北工业恢复范围日益扩大、工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等问题出发,向中央写报告提出:在目前情况下,需要把财经工作放在不次于军事或仅次于军事的重要位置上。①[①《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0-373页。]陈云提出的这一建议得到中共中央以及东北局的赞同,不仅有利于东北解放区开始由战争走向建设,同时也为中共中央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任务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陆续解放大中城市之后,一个新问题提到了日程,这就是,能不能在接管大城市中减少震荡,使作为经济实力聚集地的城市平稳地迅速地转移到人民政权手中?由于接管城市对共产党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因而在解放战争的初期接管中小城市的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陈云在1948年创造沈阳经验,出色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的主要思想是:1.权力全部集中于军管会,按系统地自上而下地接管和取代旧政权。2.厂矿企业作为社会生产力,不是彻底粉碎,而是尽力保护,先接管、后改造3.迅速恢复电力交通,稳定金融物价,安定人民生活。4.对接管的财物决不允许任何个人和小单位占有,必须涓滴归公,杜绝腐败。陈云创立的这一经验,为中国革命从农村转向城市的过程中,迅速地把城市中原有的社会生产力转移到人民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做出了重要贡献。陈云写的《接收沈阳的经验》的报告,上报东北局并转报中共中央后,又经中央批转全国各地,供后来接管新解放城市借鉴和学习。 

  

第三,把日伪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改造为人民民主的国有企业。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战争中,逐步解放和接管过东北一些重要城市,并接管了这些城市里原为日本侵略者和一些伪满官员、汉奸所投资办的企业。1947年夏开始,人民军队接连攻占了一座又一座城市,又没收和接管了大量国民党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那么,如何把这些日伪企业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改造为人民民主的国营企业呢?当时,东北局分工由陈云抓企业改造问题,他对此提出了一系列正确主张。1.实行企业管理的民主化。陈云详细阐述了民主和集中的关系,指出企业民主化是同严格的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提出了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和工厂职工代表大会的具体措施。2.正确对待企业中的旧职员。职员问题是一个很重要又很复杂的问题,为了正确处理工人与职员之间的关系,陈云于1948年7月为中共中央东北局起草了《关于公营企业中职员问题的决定》,指出:要认识到职员、工程师、管理人员都是生产中所不可缺少的,除作恶甚多的职员外,要团结绝大多数职员,这样才有利于生产的发展。3.实行企业化经营,大力培养技术、管理人才。陈云强调:现在懂技术的干部很少,能管理工厂的干部更少,这是一个大问题。①[①《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7页。]他把实行经济核算制作为贯彻企业化经营原则的重要途径,要求把企业化抓实。4.实行工薪改革,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反对平均主义②[②《陈云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25页-526页。];倡导劳动竞赛,反对形式主义。当时在劳动竞赛运动中,有一种超时劳动的现象。有的工人一天工作达13、14个小时,甚至更长。对此,陈云具体指出:在目前大规模的战争环境下,解放区工人一般应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工作制,除战争紧急需要外,每日劳动时间连加班在内,不得超过十二小时。③[③《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8页。]5.与企业改造问题密切相关,陈云还提出了职工运动正确方针。1948年8月,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大会决定恢复中华全国总工会,陈云在执委会会议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主席,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当前中国职工运动的总任务》的报告。在报告中,陈云要求工人不能只把眼睛盯在提高生活水平上,工人群众要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努力增产,支援前线战争,为完成当前中国职工运动的总任务而奋斗,这是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应当指出的是,在东北解放区管理和改造近代化大企业,是中国共产党改造和管理近代化大企业的首次尝试。当时,东北局分工由陈云研究企业职员问题,由张闻天研究东北经济构成、性质问题。可以说,陈云关于企业改造的上述主张,同张闻天为东北局起草的关于东北解放区经济成分、性质的提纲一样,是具有普遍意义的。①[①陈云1948年7月为中共中央东北局起草的《关于公营企业中职员问题的决定》,由东北局报中央后,中央曾复电东北局说:此决定甚好,于8月7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而张闻天根据1948年月8月东北局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发言和大家意见,为东北局起草的《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由东北局上报中央后,也受到中共中央的极大重视。这一提纲经刘少奇、毛泽东修改后,成为一份反映新民主主义经济构成基本构想的重要文献。(见《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6-417页。)] 

  

第四,筹划东北计划经济建设的蓝图,发展经济,支援全国解放战争。1948年9月至11月进行的辽沈战役,解放了整个东北地区。1948年11月23日,东北局作出《关于东北解放后形势和任务的决议》,认为东北已经开始了新的时代,即是在新的条件新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建设的时代。在东北局讨论通过这一决议的会议上,陈云指出:今后总的任务就是支援全国解放战争,这种提法对军队对地方都有好处。地方的具体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要把工业放在第一位,同时,补充兵源,制造炮弹,这些事情还要搞,需要多少就搞多少。在发展东北经济上,陈云提出许多重要思想。1.组建一批重要经济领导机关。他领导建立了计划委员会、总会计局、统计局等经济机关,鉴于铁路对解放战争、支援前线及发展经济的重要性,陈云兼任了东北铁路管理局局长。2.必须千方百计找工业投资来源。他向中央提出建议,请中央考虑减轻东北军费负担,以启动工业生产。②[②《陈云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47页。]他还要求从发展农业、林业等行业的生产和产品的出口上,想方设法积累工业投资的资金。3.加强经济计划工作。他强调:没有计划就会造成浪费,按计划办事就可以提高生产,也可以为将来搞全国计划打下基础。③[③《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366页。]4.计划要具有全面性,只有工业计划还不行,还必须有全部经济的计划,如对农业、金融、财政、贸易也都要制定计划,④[④《陈云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30页。]此外,还要对工业内部军火工业、重工业、轻工业各搞多少定下一个适当的比例,以便在调济原料、机器、技术力量时有所依凭,还要包括军费开支和经济文化建设开支。5.计划要具有层次性,第一个层次是国营工业生产计划;第二个层次是各省市县公营企业生产计划;第三个层次是合营和私营工厂生产计划。①[①《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页。]计划还必须考虑行业分布的特点。6.对东北解放区省营1409个工厂的情况进行书面调查,组织制定东北1949年工业生产计划。7.主持制定了1949年东北区经济发展计划。这是一个既包括工业、农业、商业、外贸、交通运输业,也包括财政收支、信贷收支、物资收支在内的综合性的经济发展计划,是全国第一个大区性的经济发展计划,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到来做了准备。 

  

在中共中央东北局的领导和陈云的具体主持下,由于及时把财经工作放到了不次于军事或仅次于军事的重要位置上,以后又转为以财经工作为重心,所以,东北经济建设迅速得到复苏和发展,迅速形成了一个包括兵工、重型机械、冶炼、机车车辆、橡胶、化工、纺织和造纸等行业的生产体系;并形成了兵工厂、有色金属冶炼厂、重型机械厂、铁路机车厂、铁路车辆厂、化工厂、造纸厂等战略性工厂,使东北成为支持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大的工业基地,农业生产也获得大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②[②参见朱建华:《东北解放战争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1-387页。] 

  

四、革命战争时期陈云经济思想的意义 

  

革命根据地是新中国的雏形,根据地的财经工作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新中国财经工作的试验田。可以看出,陈云革命战争时期的经济思想,是他开国以后许多重要经济思想的源头。兹举数例如下: 

  

其一,统筹财政、金融、贸易,求得三者各自平衡和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思想,成为他后来综合平衡思想的源头。 

  

其二,发展国营(公营)经济、合作经济和保护私营经济的思想,成为他后来公有制为主、非公有制为辅思想的源头。他在根据地一贯主张保护私营工商业。他在中央苏区纠正倾经济政策;在陕甘宁边区发挥贸易公司、盐业公司、土产公司等公营企业作用,团结供销合作组织,带动广大分散的小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对境外的贸易斗争和实行内部贸易自由的政策;在东北解放战争后期,他付出巨大努力把日伪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改造为人民民主的国营企业,同时支持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其三,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制定经济计划的思想,成为他后来坚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思想的源头。在革命根据地以农业为主的小商品经济的情况下,陈云就灵活地运用价格杠杆进行经济调节和经济斗争。他在陕甘宁边区为争取棉花进口,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地大幅度提高棉花收购价格。在东北解放战争后期接管若干大中城市和许多厂矿企业后,他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同时针对当时出现的盲目性及由此引起的损失浪费,提出加强计划性。但他所设想的计划并不都是指令性的,而是根据不同所有制采取三个层次的富有弹性的计划。 

其四,当时在对境外的贸易斗争和金融斗争中,客观地分析双方的形势,从被动中争取主动,从弱势中争取强势,不仅进口边区急需的物资,还做到贸易出超,积累黄金,充实银行的准备金,支持边区财政。这些政策思想成为他后来关于立足于自力更生,清醒地积极地开展对外经济交流思想的源头。 

  

新中国建立之初,曾有人感到很惊奇:为什么在共产党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陈云的主持下,能用很短的时间就制止了12年战争造成的严重通货膨胀,实现了市场物价的稳定和财政收支的平衡呢?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上述鲜为人知的历史材料,就会了解,这些胜利的取得,是同革命战争时期经济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分不开的。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研究院 副巡视员 

    

  

来源:陈云百周年纪念——全国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引文详见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