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陈云文集第二卷——关于物价问题的报告

(2016年05月09日)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八日)

 

最近,全国物价上涨得很厉害,各地倍数不一。北京小米曾涨到一千二百元一斤。据昨日消息,上海米价已由每斤三万五六千元涨到十万元。这次涨风甚至影响到西北。以上海来说,现在物价比七月份平均涨了两倍,有些东西竟涨了五六倍。

分析涨价的原因,与物资不足是有关系的,但关系不大。主要原因是财政赤字数目太大,钞票发行太多。七月份只有上海、汉口物价上涨,现在发行的钞票比那时数目多了五倍。新解放地区,开头还多用光洋,因价值不易变动。人民币的信用比不上光洋,而要用人民币代替光洋,就必须发行钞票。钞票发行多了,就会刺激物价上涨。如果要降低物价,就只有不发钞票,进而使钞票回笼。还有最基本的办法,是以大量物资补充通货的过量。这批补充物资的数量,约相当于三十亿斤粮食、一亿匹土布。要渡过这一难关,需要有手段。有了物资的准备,才有力量,这点没有问题。但是,现在京、津、唐三市每天卖出粮食一百五十万斤,东北来的粮食每天是三百万斤,包括附近地区的销售,证明粮食不会少。棉纱贵也没有道理,因为现在棉纱数量比七月份多。这就完全证明,物价上涨是因为追不上钞票的发行量。

工作中的缺点、教训也是有的。假如我们能争取主动,物价不至于暴涨、猛涨,可以使它渐渐地涨或平稳地涨。但是我们估计错了,以为九十月份便涨,就决定发行大钞。九月份物价平稳,认为必须抓住这个时机让大钞出手,否则就失去机会。九月二十日开始发行大钞,那时若使物价涨高一些,就可能避免这次的猛涨。这一点,我们没有好好地运用。

从这次的教训看,华北粮贵,引起别的东西贵,因此还要多存粮。今年发大水,粮产歉收,铁路交通曾断绝,再加以奸商抢买拒卖,哄抬物价。这些意外事件都影响了我们中央所在地的北京,同时又由首都刺激了其他各处的货币价格。因此,在北京我们要有充足的存粮,以提防意外。这要多少东西呢?要有三亿斤粮食,便可以在意外事故发生时,好好地调剂物价。

为了保证棉价,要有足够的粮食去换棉纱,要保证一斤棉的价格等于八至十斤小米。现在有些地方已用征公粮的方式来征棉花。吃饭要粮食,收购棉花也要粮食,这就是京津所需要的粮食状况。

上海今年夏天,米贵纱滞,那时因长沙没有解放,纱没有去路,使厂方难以负担工资,工商界发生了危机。政府帮助他们解决了这个困难。到了秋天,纱快米贱。农村中有粮的人为了怕征公粮,赶快出手,米价赶不上其他货价。这对我们也不利,因为米价低,农民吃亏太大。

华北缺粮,上海欠纱,都还是小事,我们最主要的负担是赤字亏空。为什么要发那么多钞票?

现在军队和其他吃公家饭的人,总共有七百万。这是一笔大数目。军队开去打仗,又得要先带一批款去。新解放区收税不容易,钱粮都要补贴。四个月来的支出以光洋在战前的购买力来计算,全部支出要五亿四千三百万元,其中军费开销占四亿三千三百万元,平均每月用军费一亿零八百二十五万元。其他用在铁路的修复,轮船交通企业的投资,邮电、工矿的投资,国营事业周转金及收购棉纱等方面,总共是一亿一千万元左右。

我们的财政收入,四个月来是一亿八千八百万元,总收入只占总支出的百分之三十四点六,赤字数目是三亿五千五百万元,它占总支出的百分之六十五点四,也就差不多是支出三元,收入一元,赤字二元。这个入不敷出的数目靠什么来解决?靠发钞票。

我们打到一个新地区,不能立刻收到应有的税项和公粮,开支上只好大量补贴。公粮甚至还不够吃,当然没有办法补偿赤字亏额。我估计大概在明年春天吧,重庆、成都以及全国绝大部分地方可以解放,那时地区大了,开支一定更多,又因为都是新解放区,所以一定入不敷出。新区和老区不同,老区收粮又快又足又多,新区群众没有组织起来,这一点还办不到。估计明年物价一定要“打摆子”〔2〕,周期性的波动一定会有。

我们有很多吃亏的地方。例如,军队一开到新区,增加了当地钞票量,也增加了粮食的开销,于是币值降,粮价涨,军队受物价波动的害处不小。此外,中国有近一亿的人口在都市里,各种小买卖增加了货币的流动量,等于使票数增加,影响到物价涨币值降。

物价的波动,影响了各地工商界的实物生产,使产量减少了。假如物价不波动,投机倒把的事没有出路,靠这门吃饭的人都只好转入正当生产,可以增加货币基金。所以,周期性的“打摆子”,对军队,对广大人民,对国家货币基金,对我们的政治威信都不利,害处很大。

“摆子”一定要打,今后也没有办法使物价不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方针是:(一)保证军政费用的必须开支。比如打台湾,捞重庆舰,军队要吃饭,这些开支都是不可免的。(二)力争金融波动的次数减少,波度减低。

为达到上述目的,应采取以下办法:

一、多生产些,少用一些。这是解决问题最基本的办法。因为战争的关系,农业生产以全国范围来说,收成比抗战前少。今天的生产,还是以农业为主。这一点必须努力改进。少用一些,就是可以不用的就不用,可以省的就省,有些事情可以拖到战争结束之后才做的,就拖到将来再做,暂不开支。例如,某军团要把士兵的布鞋换成胶鞋,我们不答应,劝他们打完仗再说。

二、多收多借,组织管制。向来是农民的负担最大、最重。对战争,目前我们只是取得基本的胜利。农民的负担还不能减轻,还要请他们再负担一下。同时,我们也可以在生产上帮助他们增加产量,搞好水利,找好的种子,减少畜瘟,使他们减少损失。增加了粮食生产,这就等于减轻了他们公粮的负担。过去在陕甘宁边区,我们收二十亿斤公粮,农民也叫苦,那时我们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增加产量,这就等于减轻农民的公粮负担。这一点是要向一般干部解释的。

农村和城市,要使其负担比例渐渐合理,借以减轻农民的负担。过去我们在城市的政治力量是劣势,现在是优势,应该要增税。以北京来说,收支是不平衡的,半年来贴了不少钱,占支出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四。上海的税收也少,只等于两个天津的收入。

农民的负担不能减,增多了也不行,但城市负担还可以加多一些。有人主张减税,但减了税便要增发钞票,金融更要波动,倒不如多抽税,少发钞,物价金融少波动,这样对工商界来说,也较为有利。

多借,向谁借呢?现在是要借内债,或者发行公债吧,从人民身上再借些钱来。财委会讨论过,主张发行折实公债,按各时期不同的价格折实收款,又按各时期不同的价格折实还债。发行公债,起码要保证买公债的不会受损失。数量发多少,什么时候发行,应该计算一下,希望能快点搞。可否在这里讨论一下?发行公债,对目前的财政、金融都会很有帮助的。

组织管制,把经济队伍组织起来,对市场加强管制。好好地调整,争取主动,少打败仗。

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讲话记录稿刊印。

注  释

〔1〕这是陈云在政务院第六次政务会议上的报告。标题为编者所加。

〔2〕这里借指物价忽高忽低的周期性波动。